粮农组织:全球三分之一粮食遭到损失或浪费
2019 年 10月 16 日 星期三 21:47
哈通社/努尔-苏丹/10月16日 —— 据联合国新闻处消息,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天发布的《2019年粮食及农业状况》显示,全球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所损失的粮食占到总产量的14%。报告估算了粮食在供应链各环节的损失数量,剖析了损失发生的具体环节和原因,并就有效减少损失的措施提出了建议。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报告序言中指出:“在努力减少粮食损失和浪费的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到问题,才能使工作切实有效。世界上每天还有8.2亿人正在挨饿,我们怎能允许粮食被白白丢掉。”
什么是粮食损失或浪费?
粮农组织表示,粮食损失或浪费是指粮食在供应链过程中发生数量减少或质量下降。发生在从收获后到零售前环节的称为«粮食损失»,发生在零售及消费环节的则为«粮食浪费»。此外,动物饲料等用作其他目的的食物,以及食物中因不可食用而遭到弃置的部分,不计作粮食损失或浪费。粮农组织在2011年的大致推算显示,每年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粮食遭到损失或是浪费。
全球约14%的粮食在收获后到零售前的过程中损失
据粮农组织«粮食损失指数»的初步估算显示,全球约有14%的粮食在从收获后到零售前的供应链环节内损失。
在农场内,收获时间不够充裕、气候条件、收获及处理时所采用的做法,以及产品推销困难等,都是造成粮食损失的原因之一。
在储存过程中,储存空间不足、储存不当导致保质期缩短等,都会引发粮食损失。
而在运输过程中,引发粮食损失的主要因素则包括贸易物流和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食物处理和包装的技术,以及人工失误等。
中亚和南亚粮食损失率最高
粮农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同一商品分类和同一供应链环节中,全球各地的粮食损失比例大不相同。其中中亚和南亚地区的粮食损失率最高,达20.7%,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损失率则仅为7.8%。
从商品分类来看,根类、块茎和油料作物的损失比例最高,为25.3%,水果蔬菜类为21.6%,而谷物和豆类的损失比率最低,为8.6%。
报告指出,针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许多研究都显示,在中国,卷心菜的损失比例可能高达47.5%,因而急需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近期对中国、厄瓜多尔、埃塞俄比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及秘鲁主要粮食作物所做的一份研究显示,在中国,天气状况是导致作为主要粮食之一的小麦未能及时收获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机械及人工操作则是在收获之后引发损失的主要因素。
收获环节是粮食损失发生的关键节点
粮农组织在报告中强调,需要仔细核算粮食供应链各个环节所发生的损失比例,对粮食损失数量最高、对粮食安全影响最大、产生经济影响也最大的关键节点进行及时干预,并提供了具体的核算方法及干预措施。
粮农组织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对所有粮食而言,收获环节都是最为常见的关键损失点,而包装和运输对于水果、块根和块茎的损失影响也非常明显。
粮农组织表示,与工业化国家相比,低收入国家的新鲜水果和蔬菜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产生的损失更多。许多低收入国家在仓储期间会损失大量粮食,其原因往往是冷藏仓库等仓储设施较为落后。
鼓励“光盘” 减少食物浪费
报告指出,在零售和消费环节减少粮食浪费同样非常重要,在零售方面,商品保质期限,以及消费者对于食物颜色、形状、大小、种类丰富和美观的要求,是导致损失的主要原因。
而在消费层面,购买及烹调的计划性不强、储存不当、受到包装尺寸及分装分量不合理的影响导致购买过多,以及对商品标签上“保质期限”和“最佳食用日期”的区别不够了解等,都会造成食物浪费。
粮农组织呼吁各国政府通过提供有关减少食物浪费的充分信息和指导,以及对避免粮食浪费的行为给予奖励等措施,实现对消费者行为的有效干预和影响。
2013年由中国一家非政府组织发起的«光盘行动»也作为减少粮食浪费宣传行动的一个例子被列入报告之中,仅北京就有750多家餐厅参与了这一行动,通过减少过大的菜量、鼓励剩菜打包,向“光盘”的消费者提供优惠券等措施,推动减少粮食浪费。2014年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也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要求。
而高收入国家尽管大多都在供应链各环节配备了充足的仓储设施,但仍会因为技术故障、温度湿度管理不当或库存过多等原因引发损失。